Search

櫥窗必然與商業掛勾嗎?疫情下藝術的靈活走位| Art Appraisal Club - 立場新聞

ringkasanbussines.blogspot.com

【文:阿三@Art Appraisal Club】

香港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,社區爆發連連,逾月仍未受控。藝文空間於五、六月重新開放後,忽爾需要再次關閉。中環H Queen’s地舖Hart Hall開放無期,不得不想辦法在網絡以外繼續維持「開放」。徐沛之及Batten and Camp均為堅尼地城Hart Haus工作室的藝術家,他們合作創作的《Dawn Chorus》,安放於靠近門口轉變為小型展示櫥窗的空間,正在二十四小時展出。

徐沛之及Batten and Camp《Dawn Chorus》,中環Hart Hall。

徐沛之及Batten and Camp《Dawn Chorus》,中環Hart Hall。

徐沛之及Batten and Camp《Dawn Chorus》,中環Hart Hall。

徐沛之及Batten and Camp《Dawn Chorus》,中環Hart Hall。

把櫥窗變成展示藝術作品空間,是既聰明又無可奈何的策略。不能WFH的人仍然熙來攘往,在街頭途經便能看到陳設,正是櫥窗的基本功能。商舖需要推銷宣傳,舖面向外的空間被發明為Visual merchandising用途,看了不代表光顧了,但視覺記憶或許已烙印在心頭,購買與享用慾望正在萌生。Hart Hall的設計擺脫不了櫥窗框架,於商業情境下又無可厚非。地舖商業畫廊把當期甚麼作品放進櫥窗吸引注目,或只作展場設計一部分,是考驗策展人或畫廊老闆功力的地方,如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畫廊當期展覽《易日》,櫥窗位是陳惠立別緻的游泳池裝置,恰到好處。有時候,商舖甚至會主動邀請藝術家合作,把其招牌作品(signature work)與商品放一起。2013年,黃麗貞的陶瓷衣裳曾在中環雪廠街Lanvin櫥窗,跟時裝品牌並置。

黃麗貞作品(2013),中環雪廠街Lanvin。

黃麗貞作品(2013),中環雪廠街Lanvin。

櫥窗必然與商業掛勾的嗎?藝術家與策展人往往「包拗頸」,鬆動既有的規律與秩序,衍生更多的可能與意義,敲敲觀眾的腦門。《詩城市集》分別於2000及2001年,於中環蘇豪區一帶舉行,有的作品在畫廊內,有的在餐廳櫥窗,有的在街頭角落。這是有趣的策展方法,不單把文學與藝術擺在同一平台上,亦改變了我們對櫥窗的既定想像。途人看到的不一定是宣傳句語或圖像,而是本地詩歌,或是Text-based art。

《詩城市集II》(2001)一作品,嘉咸咖啡店。

《詩城市集II》(2001)一作品,嘉咸咖啡店。

不過,獨立策劃的實驗計劃怎麼彷彿只能在街巷出現,於有限的空間打游擊般給城市帶來新面貌?楊陽籌劃的A Wall with A3計劃,在不到幾十呎的灣仔櫥窗實行了近兩年。吳家俊假裝自己住在那櫥窗中,認真地給居所裝修出起居及睡房等空間。文美桃藉給觀眾親手洗衣服的行動,反思資本主義以外人與人的「買賣」關係。號稱全港最小藝術空間Precedee在油麻地熙龍里一櫥窗,由田禮文(Man Tin)發起,以極短展期每周換展的方式營運了兩年多。按特定場地情境(Site Specificity)創作,我們一邊讚嘆策展人及藝術家化限制與缺憾為創作概念泉源,另一邊憤恨怎麼資源如此緊絀?香港人能屈能伸體現獅子山精神,有時真的「難聽過粗口」。

話題扯遠了,我們抗疫生活中若遇上藝術,不必驚訝它的存在或如水般靈活走位;因為,它跟大家一樣在亂世中努力求存,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。

A Walk with A3計劃(2015-17),灣仔霎西街。

A Walk with A3計劃(2015-17),灣仔霎西街。

A Walk with A3計劃(2015-17),灣仔霎西街。

A Walk with A3計劃(2015-17),灣仔霎西街。

Prededee,油麻地熙龍里。

Prededee,油麻地熙龍里。

(原刊於 faceook。文本無題,現題為編輯所擬。)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August 17, 2020 at 09:22AM
https://ift.tt/30YZKIm

櫥窗必然與商業掛勾嗎?疫情下藝術的靈活走位| Art Appraisal Club - 立場新聞

https://ift.tt/2UO435K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櫥窗必然與商業掛勾嗎?疫情下藝術的靈活走位| Art Appraisal Club - 立場新聞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